在线客服
  • |
  • 400-821-8800
  • |
  • 手机西域
    手机西域下载二维码

    开发者:西域智慧供应链(上海)股份公司

    版本:4.6.7

    扫一扫,下载西域客户端
    手机采购 移动办公
    iPhone Android
  • |
  • 快速下单
  • |
  • 我的西域
  • 叶轮搅拌器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

    文/ 发布于2017-08-11 浏览次数:1268

      叶轮搅拌器技术指标:

      1.搅拌转速自控:600±60r/min 400±40r/min

      2.计时装置: 最大90分钟 分辨率1秒

      3.转速测量误差:±2r/min

      4.搅拌叶轮: φ70±10mm

      5.玻璃瓶容量: 1l

      6.自控功能:可选择亚甲蓝MB测定法或亚甲蓝快速试验法

      试验方法

      3.1标准亚甲蓝溶液(10.0g/L±0.1g/L标准浓度)配制

      3.1.1测定亚甲蓝中的水分含量ω。称取5g左右的亚甲蓝粉末,记录质量mh,精确到0.01g。在100℃±5℃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(若烘干温度超过105℃,亚甲蓝粉末会变质),在干燥器中冷却,然后称重,记录质量mg,精确到0.01g。按式(T0349-1)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ω:   ω=(mh—mg)/mg×100 (T0349-1)   式中:mh——亚甲蓝粉末的质量(g); mb——干燥后亚甲蓝的质量(g)。

      注:每次配制亚甲蓝溶液前,都必须首先确定亚甲蓝的含水率。

      3.1.2取亚甲蓝粉末(100+ω)(10g±0.01g)/100(即亚甲蓝干粉末质量10g),精确至0.01g。

      3.1.3加热盛有约600mL洁净水的烧杯,水温不超过40℃。

      3.1.4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,持续搅动45min,直至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为止,然后冷却至20℃。

      3.1.5将溶液倒入1L容量瓶中,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,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,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℃±1℃,加洁净水至容量瓶1L刻度。

      3.1.6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。将标准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,亚甲蓝标准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;配制好的溶液应标明制备日期、失效日期,并避光保存。   3.2制备细集料悬浊液

      3.2.1取代表性试样,缩分至约400g,置烘箱中在105℃±5℃条件下烘干至恒重,待冷却至室温后,筛除大于2.36㎜颗粒,分两份备用。

      3.2.2称取试样200g,精确至0.1g。将试样倒入盛有500mL±5mL洁净水的烧杯中,将搅拌器速度调整到600r/min,搅拌器叶轮离烧杯底部约10㎜。搅拌5min,形成悬浊液,用移液管准确加入5mL亚甲蓝溶液,然后保持400r/min±40r/min转速不断搅拌,直到试验结束。

      3.3亚甲蓝吸附量的测定

      3.3.1将滤纸架空放置在敞口烧杯的顶部,使其不与任何其它物品接触。

      3.3.2细集料悬浊液在加入亚甲蓝溶液并经400r/min±40r/min转速搅拌1min起,在滤纸上进行第一次色晕检验。即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浊液滴于滤纸上,液滴在滤纸上形成环状,中间是集料沉淀物,液滴的数量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㎜~12㎜之间。外围环绕一圈无色的水环,当在沉淀物周围边缘放射出一个宽度约1㎜左右的浅蓝色色晕时(如图T0349-1),试验结果称为阳性。

      注:由于集料吸附亚甲蓝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,在色晕试验过程中,色晕可能在出现后又消失了。为此,需每隔1min进行一次色晕检验,连续5次出现色晕方为有效。

      图T0349-1 (左图符合要求,右图不符合要求)

      3.3.3如果第一次的5mL亚甲蓝没有使沉淀物周围出现色晕,再向悬浊液中加入5mL亚甲蓝溶液,继续搅拌1min,再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浊液,滴于滤纸上,进行第二次色晕试验,若沉淀物周围仍来出现色晕,重复上述步骤,直到沉淀物周围放射出约1㎜的稳定浅蓝色色晕。

      3.3.4停止滴加亚甲蓝溶液,但继续搅拌悬浊液,每1min进行一次色晕试验。若色晕在最初的4min内消失,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;若色晕在第5min消失,再加入2mL亚甲蓝溶液。两种情况下,均应继续搅拌并进行色晕试验,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为止。

      3.3.5记录色晕持续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,精确至1mL。

      注:试验结束后应立即用水彻底清洗试验用容器。清洗后的容器不得含有清洁剂成分,建议将这些容器作为亚甲蓝试验的专门容器。

    免责声明:文章仅供学习和交流,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需要我方删除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
    相关资讯
   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645号 | 沪ICP备09003861号 |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合字B2-20200044 |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:沪浦药监械经营备20200151号 |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编号:沪浦药监械经营许20200092号 |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沪)-经营性-2020-0028 |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:沪(浦)应急管危经许[2022]204062(DYS)